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尘封往事六十载 文化名流赞通辽(下)

[复制链接]

3983

主题

4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770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1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内蒙古
尘封往事六十载 文化名流赞通辽——记中央文化参观团访问通辽


849c0f5114d7031c71f6b46232e8dbcd.png

访问团同志十分关心哲里木盟人民的健康和生活。通辽曾经是鼠疫疫源地。整个二十世纪,全国有5次鼠疫大爆发,其中1928年和1947年的两次鼠疫大流行均以通辽为中心。通辽当时成了举世闻名的“鼠疫名城”。解放后,中共哲里木盟委、盟行署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每年春季都全面开展灭鼠拔源活动,效果显著。1957年,全盟控制住了人间鼠疫的再次发生。8月20日,访问团视察了全盟卫生模范村——大林公社保安大队。他们认真听取了村里灭鼠拔源的汇报。以前,这个屯子受到洪水、疫病、风沙的侵害,村民们背井离乡、四处流亡。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重建家园,发展生产,大力灭鼠,成绩显著。代表们参观了生产大队的展览室、仓库、浴池。当他们看到街道整洁平坦,路两旁杨柳成荫,家家窗明几净,仓库物品摆放有序,灭鼠措施到位,社员生活幸福,深受感动。在座谈时,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对保安大队的村屯规划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农村建房要经济实用!
dad0ac041bc173cb48c8aaecc3d4b5c2.png
8月20日,林风眠(右四)为哲里木盟展览馆作画时,不知是哪位摄影师抓住了这个开笔之前的瞬间拍下这幅照片:林风眠胸有成竹,兴致勃勃;老舍(右二)匍匐桌边,深情注视,欣赏有加;展览馆的同志们围在一旁,笑逐颜开。
搞卫生不仅仅是增进群众的健康,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讲卫生更能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叶圣陶献诗一首:
《通辽大林公社保安屯》一土屋皆南向,比邻相间宽。家家蔬圃绿,树树午阴圆。窗敞盆栽灿,院清鸡啄闲。儿童欣客过,拍手立篱前。二卫生模范户,石沈是朱陈。①彩柜净于镒,玻窗绝点尘。北墙多贴画,南炕可延宾。男妇皆佳健,大娘顾笑频。访问团还考察了哲里木盟文化教育。1950年,哲里木盟共有小学1312所,教员仅有649人,平均一所小学只有2名教师。小学教师不但数量缺而且质量也很差,很多小学教师本人只是小学毕业。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哲里木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除为本盟培养师资外,还大力为昭乌达和呼伦贝尔盟培训教师。当时的通辽师范学校办得好,一时成为东三盟的名校。196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再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胡昭衡等领导来师范学校视察,匈牙利的专家也来师范学校考察。1961年通辽师范学校建校十周年时,学校有24个教室,另有两个音乐教室、一个实验室,建筑面积8666平方米。教职员工已发展到84人,是建校时的4倍;其中党员18人,党员是建校时的6倍。建校十年共为国家培养初级师范毕业生724人、中级师范毕业生240人、短期培训小学教师和干部909人、为高等师范院校保送新生28名、在学生中共发展党员9人。②8月22日,叶圣陶和吴祖缃教授冒雨访问了通辽师范学校、通辽一中和二中。二中是民族中学,教师和学生们拿出校田产的西红柿等蔬果招待客人,叶圣陶和吴祖缃教授对民族中学勤工俭学、贯彻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给予很高评价。吴祖缃教授这样评价:一个学校的住校师生能够实现蔬菜、肉蛋自给,并能供应市场,这是不简单的事。
f194ab440622b800e7d225de0b7ffe76.png
新闻记者将三位老人观察展品的瞬间摄入镜头。老舍(中)、叶圣陶(右)、林风眠(左),后两位为展览馆工作人员。
在通辽期间,艺术大家们与哲里木盟的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分别举行了座谈。叶圣陶、老舍、吴祖缃给100多名教育工作者讲了有关语文教育中的目的和任务等问题;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聆听了老舍关于文学创作中的题材、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内容的讲座;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就如何发展民族音乐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叶圣陶在他的《内蒙日记》中写道:“老舍所谈最多,亦最动人听,谈两小时有余”。③艺术家们踔厉奋发、讲得酣畅淋漓;现场观众如醍醐灌顶、听得如痴似醉。参观通辽师范学校后,叶圣陶十分欣喜,满怀深情地题词留念,盛赞通辽师范学校取得的成绩并瞩望殷殷:
十年致绩斐然可观,愿祝精进人尽红专。访问期间,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作者、著名作家端木蕻良作诗《内蒙即景》发表在8月27日的《哲里木报》第3版上:青林紫塞连芳草远水边城晴云绕马奶行茶乳作醪杨花八月飞春晓22日,访问团的一部分同志前往文化先进单位库伦旗库伦镇哈尔稿公社下养畜牧生产大队访问。被誉为“中国蒙古族第一舞”的安代舞即发源于哲里木盟的库伦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原生态舞蹈,是蒙古民族舞蹈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已成为蒙古族的文化奇葩。当天晚上6点钟,访问团赶到下养畜牧生产大队。作家和艺术家们参加了社员们专门为他们举办的欢迎晚会。在晚会上,社员们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70多岁的老牧民吉木彦带领一家老少三辈9口表演了“安代舞”,牧民们的纯朴和热情深深地感染着访问团的同志们。他们很快便融入到这欢快的氛围中,与社员们一起跳起安代舞,一直跳到午夜12点。社员们怕访问团的老同志过于劳累,劝他们先休息。社员们舞兴未尽继续跳舞。作家陆柱国和舞蹈家们回宾馆后又悄悄地返回来同社员一起共舞。这一夜,社员和艺术家们几乎通宵未眠。摄影家郑景康说:“我们简直进入了神话世界,安代舞美极了,但愿这种舞蹈能到天安门广场上去跳!”④
2d1208d028aee027c78f716e3acb2bd9.png
上世纪六十年代库伦旗举办的安代舞汇演。(王金提供)
叶圣陶和陆柱国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兴趣极浓,他们来到安代舞的故乡库伦旗后,下车伊始,就被安代舞热情奔放的旋律,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便填词盛赞。《浣溪沙·安代舞)叶圣陶一脆竹柔铜宛转弦,红巾挥拂队回旋,欹腰踏足舞蹁跹。一唱群和齐顿拍,移时高啭彻云天,赓歌继阕尽流连。二安代流行遍哲盟,引喉起舞欲忘形,儿童翁媪亦称能。时出新词非偶发,当前歌颂吐衷诚,全场豪兴更云蒸。⑤叶圣陶用“引喉”“转弦”“踏足”“红巾”“蹁跹”“忘形”等生花妙笔,把安代舞的特点描摹得绘影绘声、鲜活灵动。陆柱国也不甘落后,随即也赋诗一首:《安代吟》陆柱国
哲里木盟库伦旗家家户户通音律假日不断管弦声善将歌舞当休息街头一呼跳安代三岁幼儿离母怀七旬翁媪弃杖走老小尽奔场内来彩巾起处云披霞舞步落时浪卷沙妙歌插翅飞九霄行人路上停车马舞酣夕阳归林中歌催嫦娥掌明灯汗透锦袍露沾裙转瞬东方又泛红通宵狂欢不知困却道生产更有劲若问工效谁最高昨晚领舞领唱人乍听此语未轻信百里奔波到库伦深夜歌舞除疲劳床头笑作安代吟⑥在陆柱国的笔下,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库伦旗“家家户户通音律”;安代舞不仅“三岁幼儿离母怀,七旬翁媪弃杖走”,可见其魅力和广泛的普适性;“通宵狂欢不知困,却道生产更有劲”,安代舞还能强身健体,正因为如此,作者“深夜歌舞除疲劳,床头笑作安代吟”。24日,中央文化参观团结束在哲里木盟参观访问,满载着哲里木盟各族人民的盛情离开通辽赶赴赤峰。中央文化参观团来哲里木盟参观访问期间,全国正处困难时期。盟委、盟行署把访问团当作贵客款待,虽然菜品简单,但在当时人们吃不饱的情况下,能够吃饱的待遇就很难得了。按照当时的规定,访问团成员的食宿费用均由文化部机关负责,不给地方增加负担。但每个访问团成员不论级别多高,到访问的地方吃饭都要自掏粮票。访问团遵纪守则的作风,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智慧的人民,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本要素;“让历史说话、请名人做证”,是树立“地方形象”的有效手段。如今,叶圣陶、老舍、梁思成等巨匠名流来通辽已经六十多载,这段尘封的往事为大多年轻人所不知。但这些名流大家创作的作品中所盛赞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一直贯穿于我们通辽市的发展中。在富民强市的今天,我们要借助名人的激励,以满腔的热情、百倍的信心、科学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注:①所访石大娘、沈大娘为亲家。载《哲里木报》1961年8月 27日第3版。②哲里木盟的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哲里木盟的教育志》1989年内部发行,第189—190页。③叶圣陶《日记三抄》1982年第1版、145页。④载1961年8月27日《哲里木报》第3版。⑤《李全喜:作家艺术家在我盟作客的日子里》载《哲里木报》1961年8月 27日第3版。⑥载《哲里木报》1961年8月 27日第3版。
原载《通辽日报》2023年 6月 21日 第 7版
作者:刘忱 (中共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退休干部、编审、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库伦元火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 )|网站地图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5-4-5 15:24 , Processed in 0.18967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