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库伦旗开展“革命热血铸就壮美河山”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为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清明节期间,库伦旗委宣传部、旗文明办牵头,联合多部门采取线上线下、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祭英烈活动,掀起红色爱国浪潮。
▲开展“革命热血铸就壮美河山”清明祭英烈仪式 4月4日,旗委宣传部、旗文明办、旗人武部、旗退伍军人管理局、旗教科体局、团旗委联合开展“革命热血铸就壮美河山”清明祭英烈仪式。旗领导吴青海、唐明涛、哈申出席活动,同全旗各行各业代表、学生代表在生态公园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献鲜花,缅怀革命先烈。
上午10时,全体人员在英雄纪念碑前肃立,瞻仰英雄纪念碑、为英雄默哀,少先队员出队旗、献词、宣誓,在《献花曲》的伴奏下武警部队为英雄敬献花圈,旗领导、各行各业、学生代表为英雄献花。随后全体人员参观烈士纪念馆,少先队员清扫英雄纪念碑及周边环境。参加活动的还有旗光荣院老军人和全旗退伍军人代表,他们中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年龄最大的83岁。
▲各行各业普遍开展祭英烈主题活动 库伦旗高度重视清明祭英烈活动,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有机结合,履行主体责任,做好沟通协调、督促落实,各行各业普遍开展祭英烈主题活动。
4月2日,旗检察院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提倡文明祭扫 感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组织该院干警20余人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碑、进行宣誓,随后走上大街开展“文明祭扫 让公益诉讼为绿色清明保驾护航”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全员干警观看影片《董存瑞》,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4月3日,旗档案局组织学生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参观学习,对历史文献资料等进行了介绍。当天接待三所学校200余名学生参观学习。4月4日,库伦清真社区开展缅怀革命烈士杨占山同志活动。
▲校园掀起红色爱国浪潮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精神,旗文明办、教科体局充分挖掘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
▲开展“纪念先烈”活动 各学校深入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聆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告慰英雄”活动。通过开展祭英烈主题班团队会、思想政治课、国旗下的演讲,告慰先烈英灵,培养爱国情操。班主任、思想政治课老师给学生们讲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学生们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同学们,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争当英雄”活动。班级推荐实绩突出的青少年典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英雄”的良好氛围,让英雄情怀融入青少年血液。
▲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组织各苏木乡镇、单位、学校及师生带动家长的方式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从3月27日开始陆续组织、要求各相关单位(学校)、人员登陆中央文明网、自治区文明网手机版网页开展敬礼、献花、留言和转发活动。同时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及时报道活动进展情况,营造浓郁氛围,有效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脱贫故事
包金花:不忘初心跟党走 自力更生谋发展
“有觉悟、有担当、有威望,是共产党员里的一面旗帜。”提起包金花,驻村工作队员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走进包金花家的小院,院子里整齐地铺着红砖,不着尘土,平坦整洁。东面的庭院里一排排的树苗棵棵向上,像斗志昂扬的战士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座小型的春季大棚惹人注意,这样的大棚在嘎查里是十分少见的。 包金花在查干台嘎查担任了二十年的计生主任,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娃娃,没有不认识她的。“为乡亲们服务了二十年,嘎查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想到我,找我帮忙。”二十年的计生主任生涯是包金花最引以为傲的一段经历,入户宣讲计生政策,为嘎查里的姐妹排忧解难……仿佛每天都在为嘎查里老百姓奔波忙碌,忽略了自己的日子。多年的忙碌让包金花非常疲惫,2015年,她想好好休息一下,卸任计生主任。包金花的老伴已经干不动泥瓦活了,儿子正在上大学,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仅仅依靠家中的20多亩土地,生活可想而知的艰难。这时候,嘎查里的许多村民都在申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亲戚劝她也一起申请,包金花果断的拒绝了:“我是受组织培养多年的老党员了,有困难我们全家要自己克服,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正是这种的精神支撑下,包金花和老伴开始自力更生,改变生活状况。包金花精心侍弄起了家里的二十多亩土地,潜心研究近年来市场行情,调整了种植方向,土地收益一年比一年好。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勤工俭学,尽最大努力为家里减轻负担。老伴在农活之余重拾起二十年前做豆腐的手艺,开起了家庭豆腐坊,目前,已经保证了旗里几家大型饭店的稳定供应。为了给家里留下一个长久的收益,夫妻俩还在庭院里空地上种了杨树苗,如今小树苗已经长得有模有样了。农村冬天蔬菜价格很贵,包金花和丈夫在房屋旁边开辟了一座小型的蔬菜大棚,勤劳的老两口买了各种蔬菜种子,自己种上了蔬菜。 “别看我这棚不大,各式各样的蔬菜都吃不完,而且没有化肥农药,吃着放心。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吃过我家的菜。每年我家都养一口猪、几个鸡,一年到头买点米面就够吃了。”包金花喜滋滋的说。 如今,包金花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和老伴逐渐有了积蓄,儿子大学毕业,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小孙子也快出生了。包金花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这二十年的计生主任生涯虽然没有给我攒下金钱的财富,但是让我加深了对共产党员的认识,我儿子现在也是党员了,我要把共产党员自力更生、为民服务的作风传承下去。”
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有清洁明亮之意,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
清明,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清明节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的悲思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连,后人便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而有关寒食节的“清廉传说”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和寒食节息息相关。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它又名“禁烟节”“冷节”,日期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与哀思。 寒食节禁火食冷的习俗,源自于一个“割肉啖君”传说。
关于清明,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晋文公和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时至今日,清明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出门赏春的气氛。 1、 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2、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6、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气 象 服 务
(库伦旗气象局提供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