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安代网--记录库伦的点点滴滴

搜索
查看: 14675|回复: 6

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4 20: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蒙古语“库伦”(圆形)的文化涵义非常丰富。本文从语言入手,结合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逻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业已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特点的库伦文化。文章指出,蒙古族库伦文化从平面的圆形开始逐渐发展到立体的圆体及球体,这是与蒙古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从而促进了蒙古族对圆形的合理利用及形态化认识的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 库伦文化 语言与文化
       作者斯钦朝克图,195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081。
       汉语“库伦”或“ ”是蒙古语küriyen的借词,汉义指称范围很窄,仅表示围起来的草场及草库伦或草,主要用于村镇等地名,如马家 (在内蒙古)等。但蒙古语的“库伦”[xur :],所表示的意义就非常广泛,如在现代蒙古语口语里,可以指院子、院落、庭院,围墙、院墙,范围、领域,框、边框,圈,营盘,门(生物),古列延(蒙古族在氏族公社时期盛行的一种生产和防御的形式),库伦(旗名,在内蒙古通辽市)。该词在《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里转写成“古里延güri’en”(《秘史》§90)、“古列延güre’en”(《秘史》§120),旁译为“圈子、营”。在《华夷译语》里写作“古里延güri’en”,其他佛经文献还有“gürtügen”形式。从语音对应规律和语义变化规律分析,库伦—küriyen与qoriyan“院、营盘、社、团、委员会”、qoroγan“圈”、qorqan“寨”同源。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它不仅能够反映蒙古族原始认知思维——库伦思维即圆形思维,而且还能够反映氏族公社时期蒙古族生产、防御和氏族制度等库伦文化。
       一、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古代社会制度
       1.库伦与早期蒙古古列延制 反映古代蒙古族经济体制,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文献较少,但是,库伦/古列延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活化石。如上所述,蒙古语“库伦”来源于古列延(<K&Uuml;RIYEN<G&Uuml;RI’EN)。对古列延,学者们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古列延是成吉思汗时期的军事组织之一及军营,而有的则认为是由各个帐幕组成的诸游牧户[阿寅勒]的营地。前苏联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有独到见解,他认为:11—12世纪蒙古人的游牧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结成相当大的集团来生活和游牧;另一种则呈现相反的现象:一些个别家族单独、孤立地或结成较小集体进行游牧,……结成集团游牧的人,通常列队移动并结环营驻屯。……环营,蒙古语为“古列延”,是由许多阿寅勒聚集而成的,蒙古语中的阿寅勒(AYIL),乃是若干个帐幕和幌车组成的牧营或牧户(符,P.59)。笔者基本同意符氏的观点。古列延既是古代蒙古族游牧经济基本形式,又是军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形成于氏族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牲畜数量少,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草场)和牲畜为氏族组织所有。其经济形式为游牧、狩猎、渔业和采集,生产方式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古列延游牧为主,阿寅勒游牧为辅。这是当时蒙古族社会条件所致。
       关于古列延最早的解释性文献是拉施特的《史集》,该书记载:“那时,名为札剌亦儿的蒙古人,有若干部落住在怯绿连河境内,它们共有七十古列延。古列延[一词]的含义如下: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它们就被称为一个古列延。当时将这种环列的一千帐幕,称做一古列延。……所谓古列延是圈子的意思。在古时候,当某部落屯驻在某地时,就围成一个圈子,部落首领处于像中心那样的圈子的中央,这就是古列延。在现代,当敌军临界时,他们[蒙古人]也用这种形式布阵,使敌人与异己无法冲进来。”(拉,第一卷第二分册p.18、p.112)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当时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状况的解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前夕就有十三个古列延,为了迎战札木合的十三部(实际上也是十三个古列延,有的学者也称十三个古列延)三万军队,也编成三万,在答阑巴勒主踢作战。在“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蒙古高原上,离开氏族部落的古列延,个体游牧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从《秘史》里了解到,堂堂正正的蒙古首领也速该去世后,其妻子儿女被部落抛弃,离开古列延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实际上这种圈形游牧浩特阿寅勒的布局在现代也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长者或首领不像古代那样驻扎在中央,一般住在上面(即北面或西北面)。笔者认为,古列延形式最早在氏族社会产生,当时规模可能并不像《史集》中阐述的那样大,随着氏族的发展,部落的产生和壮大,以及部落联盟的产生和征战的扩大,古列延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古古列延可分大小两类。大的主要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为单位,用于远征、大型游牧;而小的以氏族为单位游牧。随着部落的解体、汗国的建立、行政和军事体制的改变和正规化(十、百、千、万户为单位),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古列延形式逐渐衰退,而浩特阿寅勒的组织形式和游牧形式更加巩固。相对而言,古列延制后来在军事上的作用高于其经济上的作用。
       蒙古族古代古列延制虽然已消失,但游牧、走敖特尔、围猎、长途拉脚(ayan kiku)、打草、割庄稼在野外居住时,还保留着库伦式露营的传统,即蒙古包或帐篷居中,车辆、货物等放在外围。如“比较富庶之家,也会用一排一排的车辆,把他们的活动住宅围成一个院子—küriyen。”
       现代,虽然库伦的行政区域意义消失,但其同源词或相关词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有关意义。如qoriya、tegürge,蒙古国指城市行政区域划分,即qoriya(qoroγa)社区,tegürge区。如ulaγanbaγatur qota qan aγula tegürge 3-duγar qoriya(乌兰巴托市汗乌拉区第三社区)。而qoriyalal在蒙古国蒙古语里表示住宅区。在我国,toγoriγ指城市的区和军队的编制划分,而tegürge指郊区。不管qoriya küriye还是toγoriγ tegürge,在蒙古语里都与圈、区、周等围起来的圆圈有关。
       2.库伦与蒙古部落制 古代蒙古族的古列延不仅指称经济军事为一体的游牧组织机构,而且几乎还可指称部和部落。因为古代蒙古族主要以部落为单位、以古列延形式游牧,于是古列延还经常与部落联用。换句话说,一个部落一个古列延(后来也有几个部落一个古列延或一个部落几个古列延的),相互可交替。如:“再一种巴啊邻的人豁儿赤兀孙老人、阔阔搠思与篾年巴阿邻的人一圈子,也都来了。”(《秘史》§120)这里的“圈子”指巴阿邻(现在的巴林)部。上述札木合的十三部与成吉思汗的十三个古列延是对应的,这也说明了古列延与部落的关系。上述札刺亦儿部落的七十古列延实际上指七十小部落,因为该“部落过去人数众多,……包括十大分支,其中每一分支分别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部落。”(拉,第一卷第一分册pp.92—93)后来,虽然古列延制消失,但作为一个姓氏部落名称保留时间较长。据《喀尔喀史》载:“库伦部,
       在十六世纪时,附属喀尔喀车臣汗部,十七世纪初南迁,内地才有了库伦喀尔喀一旗。”清朝时期,内蒙古库伦部名变为喇嘛旗名。实际上,旗所在地库伦镇当时建了喇嘛庙。于是部落和寺庙名称合二为一。《水晶珠》记载的所谓“僻远的十二库伦喀尔喀”,也可能是大喀尔喀部的小部落。在遥远的时空里他们是以库伦形式游牧的。至于乌兰巴托的原名库伦,是来源于喀尔喀库伦部落名称还是哲布尊丹巴活动寺院名称有待进一步考证。
       3.库伦与狩猎 不管是森林部落或者是草原部落,狩猎都是蒙古族各部落的传统,最早的经济形式可能就是狩猎。如上所述,蒙古族不管是经济生活需要还是军事训练或娱乐活动(至今蒙古人认为狩猎是一种娱乐、享受和一场表演)需要,打猎尤其是围猎,成为当时蒙古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猎物来补充家畜的消耗,用其珍贵皮毛来换取所需用品。从政治上看,大规模的围猎还必须联合进行,所以领导是否得法,猎物如何分配,都会影响氏族或联合体内部的团结。蒙古语古老的词汇里有关狩猎的词语很多,在蒙古族的原始宗教里还有专门信奉的狩猎神。就狩猎一词,蒙古语就有ang、g r ge、aba、qomorγa、küriye aba、kelgüyi aba等。其中küriye aba即围猎,用法最普遍。它和一般狩猎不同,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奖惩制度,与打仗很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2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在蒙古语里远征和围猎是一个词,即ayan,有时出猎与出征结合进行,围城、围猎、围攻都差不多。13世纪的波斯史学家志费尼(Juvaini)说道: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围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当职司,从中得到教益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他们应当学习猎人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怎样摆开阵势,怎样视人数多寡进行围捕。对蒙古族围猎的规模、形式、方法、时间、地点、作用、以及分配、奖惩制度等诸方面进行详细记载的古今中外的史书、文献、游记很多,如《秘史》、《史集》、《多桑蒙古史》、《世界征服者史》、《黑鞑事略》等。
       从众多文献资料分析,古代蒙古族为了有效地进行围猎,兴修猎场或围场,用木头或土石专门修建篱笆或围墙,并把它称为qoroγan“寨”或küriyen“库伦”。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古语“库伦”不仅指“围起来打”的一种狩猎形式,而且还指为围猎而兴建的场所,即猎场或围场。如今塞外的地名围场就是因原来的围猎场所而得名。有关兴修土木工程及猎场或围场的文献例子如下:“一件将天生的野兽,恐走入兄弟之国,筑墙寨围栏住(quru’a yo’urqa n dü’üljü),致有怨言。”(《秘史》§181)“合罕本人曾命令在契丹地和他的冬季驻地之间,用木头和泥土筑一堵墙,墙上开有门;这样,大批的野兽可以从远方进入墙内,他们则照前法猎取。察合台(Chaghatai)在阿力麻里(Almaligh)和忽牙思(Quyas)地区完全照此建造一座猎场。”(志p.31)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北京)内外都设围猎场,并设负责喂养猎鹰(昔宝赤)和豹(巴儿赤),等的专门人员。同时还设有从猎的机构“打捕鹰房”。
       古代蒙古族的围猎像大型游牧、迁移和远征一样,时间长、规模大,其组织形式与古列延相同,部落首领居中,成员围着安营扎寨。笔者认为,围猎比游牧还早,蒙古族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以古列延形式保护自己和大量捕杀野兽(围猎)的有效方法,围猎是蒙古族形成圆形思维或崇尚圆形的重要因素。
       二、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宗教信仰
       1.库伦与寺院蒙古语里“库伦”还有寺庙等义项,但蒙古书面语里除了特指一些寺庙如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原来叫küriyen/yeke küriyen库伦或大库伦)、内蒙古库伦旗所在地(原来叫lama-yin küriyen喇嘛库伦庙)、都图音呼勒一库伦(也叫善孚寺,在蒙古国[波,p.252])、蒙古库伦(mongγol küriyen,也叫昭苏,在新疆)等等外,一般用küriye keyid“寺庙”等词组形式来保留相关意义。据《宝贝数珠》记载,库伦于1639年建,也就是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于己卯年五岁坐床之时开始设立寺院。最初,其名称为“斡儿廓”— rg ge,义为房屋的尊称,即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的穹庐、宫帐。当时他居住的是大型蒙古包,寺院也是由能够移动的许多蒙古包组成。寺院移动到某处时,按照蒙古传统古列延形式居住,宗教领袖的宫帐和举行法会的穹庐——大殿居中,一般喇嘛和沙毕纳尔的毡包围成圆圈。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哲布尊丹巴声誉的提高,以及寺院斡儿廓的扩大,18世纪初,其名称逐渐变成库伦。俄国旅行家、蒙古学家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于19世纪中后期,亲眼目睹了当时库伦的状况,记录下来并附照片发表。如对库伦形状,载日:“呼勒(库伦)的外观对一个欧洲人来说一定是很少有吸引力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小城,两条宽阔的街道成十字形贯穿全城。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形成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上面叙述过的呼勒非艾马克的庙宇,格根的宫殿,商特巴衙门,及附属于他们的建筑物,广场的周围坐落着艾马克庙和各庙属下的喇嘛住房。”(波,p.107)据说,库伦有29—30个艾马克庙(或单位),分属各盟旗。艾马克庙主要由“法堂”即“呼鲁伦苏默”和“佛殿”即“舒腾乃斡尔廓”组成。法堂一般为直径达5—8俄丈的蒙古包,佛殿一般为木结构的方形建筑。所有艾马克庙用排紧的圆木围着。当时的喀尔喀大库伦除了一些分院外还有若干个霍洛(qoroγa),如扎萨汗霍洛、赛寅汗霍洛、策王霍洛、图谢图汗霍洛、达尔汗王霍洛、平民霍洛、塔里岗噶霍洛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哲布尊丹巴为中心的寺院的规模如此巨大,其中不仅包括庙宇殿堂,而且围绕着寺院还建有王公贵族的宫帐和老百姓的穹庐。19世纪中后期的库伦城越来越大,除了库伦寺区及东库伦、岗登寺区外,还有东、西两商业区,蒙古人住宅区、买卖城和俄国领事馆区,在同一个长圆形的河谷中初具城市规模,名称也逐渐变为大库伦,由原来的小圈子——库伦愈来愈扩大,变成大圈子——大库伦,又由原来的穹帐逐渐形成一个以穹帐与土木砖瓦建筑并举的固定寺院,从而一步步地成了蒙古的第一大城——库伦即乌兰巴托,并成为当时外蒙古地区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内蒙古库伦旗为了与外蒙古大库伦相区别,也有称小库伦的(baγa küriyen)。不管是早期萨满教或者是后来的佛教,在蒙古地区最初盛行时都是与游牧经济相结合,以库伦形式移动。据《宝贝数珠》记载,游牧城市库伦曾先后迁移20次之多。
       在蒙古语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义并具有民族特征的“库伦”属卫拉特方言。在卫拉特方言里,库伦[kure:]指寺庙,如mongγol küriyen(蒙古库伦)指现在的昭苏县地名,当时那里有一座蒙古式大寺庙,于是人们便这样命名。其汉名昭苏也是来源于蒙古语juu-yin süme“昭庙”的音译。所谓的蒙古式,指17世纪初卫拉特高僧、托忒蒙古文创始人札雅班第达为四部卫拉特
       地区传播佛法,并考虑游牧特点,同其他要人商定建立毡包式移动型寺庙。他们把这种寺庙命名为küriyen。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卫拉特地区至少有大小两个库伦即寺庙。大库伦是札雅班第达亲自居住和传播佛法的重要场所。那里有数千名僧侣和负责寺庙牲畜的属民,库伦属下的畜群就更多。如此庞大的库伦不可能由一个或几个蒙古包组成,其规模和形状大致与中世纪蒙古的古列延相当。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20: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我们知道蒙古族曾经崇拜萨满教,为成吉思汗建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博(萨满)帖卜腾格理的势力有时超过成吉思汗,其古列延可能也很大。如:“在后有九等言语的人,都聚在帖卜腾格理处,多如太祖处聚的人”(《秘史》§245)。历代蒙古汗或王公都把所信奉宗教的领袖安排在自己的周围,对其给予特殊待遇。皇宫和王府及寺庙都非常豪华。《札雅班第达传》多处记载了皇宫(qaγan-u rg ge—斡尔廓)和库伦(寺庙)何时何地过冬过夏,以及卫拉特汗和洪台吉如何重视札雅班第达的情况。皇宫和库伦(寺庙)有时在一处,有时在不同之处,但一般距离不会太远。蒙古汗或王公还经常邀请其信奉的寺庙即sitügen küriyen喇嘛为其念经行善。对这种库伦式寺庙的形状等方面的资料不多见,但从20世纪初外国游客拍的照片里还可了解一些情况,如在相连或围着的几个蒙古包里喇嘛们环坐着念经。正因为原来把毡包式寺庙称作库伦,于是其名称至今还保留在卫拉特人中。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蒙古语的süme“寺庙”其古代义为“佛”,而与“库伦”相区别,很可能是其中增加了“寺院”之义。
       此外,与库伦同源的满语词huuwaran也有“寺院”义项,可间接证明库伦与寺庙的关系。
       围着库伦转küfiye ergikü,是信男信女们背着大乘佛经绕着寺庙大雄宝殿大院进行的宗教活动。γofiya ergikü即转大库伦,指信徒们背着甘珠尔经绕寺院外围的宗教活动。这两个活动基本一样,其词源可能一致。
       现代蒙古语keyid(       2.库伦与原始崇拜祭敖包和参天大树是蒙古族比较原始的崇拜。敖包与库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其形状和祭祀活动的形式上。敖包是圆形的,而且祭祀时人们顺时针绕三圈。此外,诸多敖包的布置也有像库伦那样围起来的,敖包里面供奉的奔巴瓶也是圆形的。所谓受到崇拜的参天大树或独棵大树都是枝叶茂盛,形状也是偏圆形或半圆形的。祭祀时也要绕其走三圈。敖包和参天大树实际上是蒙古族原始萨满教神灵的住所。
       蒙古族崇拜日月星辰,由于上天都是圆形、完满,所以才能永恒地照亮世界。蒙古族朝拜日,夕拜月,穹帐门朝向日出的东南。如逢日蚀或月蚀觉得不吉利,蒙古人就敲锅行巫术。蒙古人认为,月圆才是吉祥日,远征、出猎、游牧迁移以及举行盛会喜宴时,都选择月圆的日子,如:jun-nu teri’ün sarayin harban jirqo’ana hula’an tergel üidür newüba“夏的头月的十六行红光日起了”[起时,正是夏历四月十六日](《秘史》§118);“夏的头月十六行红圆儿日泰亦赤兀惕斡难的岸上相宴会着”[正当四月十六日,泰亦赤兀惕每于斡难河岸上做宴会](《秘史》§81)。看来蒙古族认为最吉利的日子是“红圆儿日”及十六日,更确切地说是阴历四月十六。
       蒙古人招财、招福以及招魂用的口袋、桶等都是圆形的。祭火或招魂招福时,手持圆盘或口袋,顺时针转绕数遍,嘴里还大声念读“呼来呼来”。萨满的鼓、镜子等法器也是圆形的。
       蒙古族信奉的天在其心目中也是圆形的,于是在他们的传说中用扣锅来形容。把苍天比喻成其住所——穹帐(蒙古包)也是这种原因。大地也是圆的,如t g rigeyi yike delegeyi“圆大世界”。近代把地球称作delekeyi-yin b mb rcek,认识从平面跳跃到立体。蒙古人认为宇宙也是圆形,于是用圆形t g rigeyi来指称,如:t g rigeyi-yin jula naran metü“宇宙的灯像太阳”。呼和浩特的五塔寺(金刚宝座舍利宝塔)内壁上的天文图就是圆形的。
       蒙古族的安代舞来源于萨满教治病仪式。为了治愈患有癔病或相思病的姑娘,在萨满的带领下,人们聚集在村边的大树下,围着树尽情跳舞唱歌。其场地、舞姿均呈库伦形(圆形)。
       三、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军事
       上述蒙古古列延制是蒙古古代军政、军经合一的体制,所以古列延也是蒙古较早的军事组织形式之一。如成吉思汗为了反击札木合的十三部(实际上也是十三个古列延)军队,组织十三个古列延。当时这种古列延组织一般拥有将军士兵万人左右。蒙古族过去不管游牧还是出征、围猎都用古列延形式,而且古列延军事上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它是一个以防卫为目的的形式。军队以古列延(库伦)式安营扎寨。可汗宫帐居中,左右居住着官员和将军们的庭帐,士兵的穹帐和帐篷处于外围。这种固定的或临时的军营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均被称为库伦。据有关学者研究,当时蒙古军战术就有全封闭式库伦阵、半圆式库伦阵、有门的库伦阵、阻挡性库伦阵等7种。如成吉思汗与塔阳汗作战时使用的是“海子般阵立”即一种圆形阵,像海水般移动作战。这种战术有利于大规模进攻和防守。据说,库伦阵一般是将穹帐和牲畜布置在最中央,集中车辆团团围住,使其成为堡垒,士兵们从库伦阵出去打仗或撤回来,以此为防御反击。随着蒙古汗国军政制十、百、千、万户的确立,传统的古列延制逐渐衰退。但库伦阵形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汗时期的1287年,元朝有的将军安营扎寨时还用车辆围着。将围猎的方法用于作战,围城、围攻,是蒙古军事行动的方针之一。此外,蒙古军鼓、盾、盔甲、马镫、弓、靶、半圆形剑等都是圆形的。
       在近代蒙古语里库伦还指军队的一个编制即大队、伍(清代),它相当于现在一个排级单位。在现代,库伦除依然指称军营外,与其同源的qoriyan还指军队里的“团”制。qoriyan和quwaran(<qoriyan)也都指军营,而且后者专指军营。这些军队编制和军营名称也是传承古代古列延制的产物。
       四、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住宅牧场城镇
       1.库伦与住宅从古到今,蒙古人尤其是游牧民的房屋和院落基本上是库伦式(圆形)的。如最早居住的山洞aγuyi、窑洞erüke(引申为户)、茅屋embüle/oboqayi、窝棚tobo、(尖顶的)毡包及其尊称comcoγ(成吉思汗陵)、圆顶屋(蒙古包式土房或用柳条编的蒙古包式房屋)b mb gen ger(b mb ng ger)、用柳条编的圆顶屋burγasun ger、窝棚p gü、蒙古包mongγol ger/ger、宫帐或宫殿(尊称)ordo、宫帐或府(尊称) rg ge、(圆形拱顶的)简易窝棚bürge、(圆形拱顶的)移动简易
       毡包b k gek/bükegek(布赫克)、(不用毡围子的)毡包anaγa(旅途中临时搭盖)、篷车muqulak terge、篷车qam terge、篷车gedüge、(黑木架的)篷车qaraγutayi terge等等。后面的各种各样的篷车,虽然可以归为车辆,但它们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居住设施,所以把它们放在这里论述。实际上蒙古族对蒙古包的指称最早应该是ger,古汉语称作“穹庐”。而后来出现土房baising ger(明代称板升,现指平房),出于与蒙古包区分的需要而改为mongγol ger。汉语蒙古包是从满语monggo boo“蒙古包,圆毡房”音译过来的。至于蒙古语的ger“房屋、穹庐、蒙古包”与突厥语的 ar“洞”和qorγan qomγan qoriyan küfiyen“寨、圈、庭院”及其词根qor-“围、圈、保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显而易见,不管是人类的洞穴房屋还是家畜的棚圈都属于保护设施。
       在蒙古族的住宅里,蒙古包最普遍、最典型,其整体呈圆形(仿造穹宇),各部件多数也都是圆形,如天窗、顶、哈那(墙壁,围起来呈圆形)、天窗盖(erüke)、顶盖(degebür)等。
       成吉思汗的宫帐(“斡儿朵”ordo)以及历代可汗王公贵族的宫帐庭帐都像大型蒙古包一样是圆形的,有的还称金帐或金撒帐(altan terme)。从一些旅行家的游记里可以得知,古代蒙古汗宫有的能容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至于近代王府的形状及规模,我们可从有关学者的著作和照片中了解到,如:“在苏尼特的王府,曾有一个可容二百人(的穹账);乌珠穆沁王府曾有一个可容五百人的穹帐。当年在库伦的活动佛寺,其穹帐大的可想而知了。……宫帐在蒙古境内,一直维持到1945年的秋天才消失的,典型的游牧王府,应该是内蒙锡林郭勒盟阿巴噶左旗的王府。这里没有值得一提的固定房屋,尤其是在冬营地,连一间都没有。整个王府是由大大小小的穹帐组成的。……在许多穹帐之外,环以活动的板墙,因为右方是王族自己的居所,或是礼佛之处,当然是重要地带。”(札,pp.55—56)17世纪的阿巴岱汗宫汗庙也可容纳300人。
       正因为蒙古包是圆形的,所以与其协调的院落、畜圈、浩特如上述küriyen、qoriyan、qoroγan、qasiyan、qotan一般都呈圆形。后来定居的牧民虽然住进方形土屋,但他们的牛犊圈、羊羔圈、牛粪圈和碾子圈都是圆形的。不仅蒙古族传统住宅院落呈圆形,而且其家具设备圆形也较多。如地板、地毡、地毯(当然也有半圆形或方形的)以及锅、碗(由于游牧等环境影响蒙古人使用木碗、木盘等木制品较多)、瓢、刷、奶盆、奶桶(aγaru)、大皮奶桶(k küür、nambuqa)、酿酒笼(酿奶酒时架在锅上的无底圆桶b irk ger)、水桶、水缸、火撑子(tulγa)等。崇拜火的蒙古族对火撑子更重视,它是家庭与繁荣的象征,放在蒙古包中央。
       2.库伦与浩特牧场众所周知,蒙古族一般以“逐水草”游牧而著称,但这种游牧不是无边无际的。如上所述,蒙古各部落都以库伦或浩特方式在特定的范围内游牧。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抢占其他部落或浩特的草场。他们的牧场一般是以库伦或浩特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距离为活动半径的圆型草地。也就是说,蒙古族的牧场概念不同于农耕民族以种地为目的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在库伦或浩特周围能够使五畜觅食足够水草为目的的圆形牧场。这种概念是受到蒙古族自然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制约而在人们的头脑里自然形成的。
       如前所述,蒙古族浩特阿寅勒即村落的布局一般都呈库伦形(圆形)。
       3.库伦与城镇蒙古族城镇文化是在库伦及院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蒙古族早期以氏族部落古列延/库伦或浩特阿寅勒组织形式游牧。随着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这种形式逐渐固定并壮大而形成了城镇。所以在蒙古语里有关城镇的名称都跟圈子、营盘、寨子、院落、围墙等意义的库伦küriyen、霍洛qoroγa、浩特qota、八里balγasu、豁儿合qorqa有关。这种语义变化是符合语言逻辑的。由于受古列延/库伦浩特的影响,蒙古族早期城镇具有两大特征,即圆圈型和流动型。蒙古最早的城镇雏形是圆型的,如蒙古汗国最早流动的首都——成吉思汗宫是圆形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原来呈圆形所以原名叫库伦;元大都北京的团城也是典型的圆型建筑。库伦城曾经搬迁过20多次。元朝首都也是按照蒙古族传统四季游牧习俗建立大都、中都、上都的,其中上都为夏宫。
       据记载,蒙古最早的城市和林(地名)气势磅礴,有数不清的白色穹帐和走不完的黑色车辆。笔者认为,首都和林这名称具有城市的意义,即蒙古语称qara qorum,直译为黑城,与现代蒙古语qara qota(黑城)同。在蒙古地区还有这样的城市名称。据最近发现的元中都遗址看,它是一个环绕皇宫(内宫)三层围墙的回字形建筑。据称,北京及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布局和宫殿中还有不少蒙古族建筑造型文化艺术的痕迹。这种反映蒙古包形状的现代土木建筑更多,就我国内蒙古来说,从乡镇苏木到自治区首府都有此类不同风格的建筑。蒙古国就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20: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五、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风俗习惯
       1.库伦与生产生活用品蒙古族生产生活用品中与库伦文化有关的圆形东西较多,如勒勒车的车轮、车毂、(连接车辕与牛轭的)木环、轭,粪篓,草堆、草垛,牛粪堆,场院、碌,臼、碾子、碾砣、磨等。
       装黄油的瘤胃或坛子、冻肚子jayidasu(血肠和下水)等也是圆形的。对游牧民族来说,既不怕摔坏,又不占地儿的是用牲畜自身制做的用品。
       蒙古族传统的烙印呈圆形的也较多,如制钱烙印bel tamara(一种圆形图案印记)等。
       蒙古族的弓一般呈半圆形,拉满弦后变成圆形。其靶主要也是圆形,如saran bayi(直译为月亮式靶)等。
       蒙古族货币单位圆叫t g rik,于是把货币也叫m nggü t g rik(直译为银圆,mt nggü一词除了银子外还有货币的意思)。早期货币是因圆形而得名。实际上t g rik的原义是圆形。如t g rik tala“(被丘岗环绕的)圆形平原”(盆地)、t g rik siregen-ü qural“圆桌会议”等。
       2.库伦与服饰蒙古族帽子种类很多,而且受到格外重视。这些帽子一般都是圆形的。如独贵帽(duγuyi)其义就是圆、圆圈,圆形;duγuyi malaγayi即圆顶帽,蒙古民歌就有歌名为“圆顶帽子”;此外,还有瓜皮帽(或帽头儿toγorcoγ)、盔衬帽或四喜帽(tobi)、大板帽(妇女用的露顶帽)(toγoriγul)、草原帽(大皮帽lobuja)、铜盆帽(toγorik malaγai)、库伦帽、将军帽等。帽子上的顶子和纽儿也是圆形的。各种各样的妇女头饰大多是圆形的。这些都是适应其气候、环境以及审美观而形成的。在风云变幻的草原上,头戴圆帽要比尖顶帽或长沿帽合适,也与蒙古袍协调。
      
       蒙古袍的领子和大襟是圆形的,于是跳起舞来显得更美。蒙古族传统图案(ke uTalia)里也有不少圆形的。蒙古语uγalja本身具有盘绕、圆形等义,主要指云头(圆形)图案。又如püse“圆形图案”是蒙古族常用的图案,老少皆喜。也有用库伦命名的küriye uγalja“圈纹图案”。
       蒙古族喜欢的手镯baγu,戒指b geji、b ljek,耳环egemük和有名望的摔跤手在脖子上戴的彩色环式领带(jangγiya),以及鼻烟壶、荷包袋及其各种坠饰,如佩bel(腰带上的坠饰)、图海tuuqayi(刀、火镰等的坠饰)等也都是圆形的。
       蒙古族传统发型也有圆形的,如圆顶头taba、joγosun gejige,固姑boqtu(姑娘结婚后盘发形状,于是结婚也叫boqtulaqu,古代还指圆形高帽)等。
       3.库伦与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是那达慕,最隆重,其词义也是娱乐。实际上草原上举行的那达慕会场一般都是圆形或椭圆形,观众围着会场,其外围是带着蒙古包和帐篷的牧民,整个会场也像库伦一样。会场中间举行摔跤等比赛。大小型那达慕都像库伦一样观众是围着观看的。古代的传统跳舞活动即围着参天大树下尽情跳舞的场面和形式都像库伦。现代蒙古族,依照传统在草原上围着篝火跳民族舞或现代舞。与萨满有关并从内蒙古库伦旗传开的蒙古族安代舞的基本形式和舞姿呈库伦状。跳唱安代时一般围着村边的参天大树或独棵大树边转边跳边唱,如果人多可分成几个圆圈。安代这种圆转形式与库伦文化分不开。这种转圈跳舞唱歌的形式还在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民族中保留着。适合草原儿童的丢手绢等游戏也是如库伦一样围着玩的。蒙古族游戏九环也是圆形。
       更有意思的是青海蒙古族的传统游戏库伦营地,即küriye baγuri。这种游戏一般在冬夜举行。参加游戏的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组成一圈或几圈,边唱边跳。突破库伦(围圈)进入营地的对手们不能从联手保卫的人们手底下钻过去,只能想方设法,使他们松手,冲破各道围圈,进入营地。这样连环式库伦越多越热烈。这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库伦游牧和围猎以及围阵等经济军事为一体的古代社会制度和生产形式的游戏。
       4.库伦与婚葬习俗 坟墓是死者的家园,蒙古人的坟墓也与蒙古人的敖包和蒙古包一样呈圆形,而且外边还有库伦。土葬时把死者安放在圆形木制棺材或中间挖空的圆形粗木棺材里,上面用土或石像敖包一样堆起来,外面用石头围成库伦。有的用小石块围,有的则用大石头像真库伦一样围,有的则四周立石碑并用小石块把它连起来,使之成为库伦。这种用石块围成库伦的习俗至今仍在东部蒙古族中保留着。
       蒙古语的婚庆qorim或qurim与qoriyan、qoroγan或库伦同源。婚宴上大家聚集在一起,环坐着尽情唱歌跳舞,饮酒吃肉,欢乐无比。成圈用银碗轮流饮酒叫做duγura,也有转圈之义。迎新娘出发时,众人围着蒙古包绕三圈。除此以外,蒙古语还有toyi“宴席、婚宴”和toyi/toyin“势力范围、阵势”等词。这些词还是与toγoriqu“环绕”等有关。
       5.库伦与行走坐式和聚会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具有自己的特点,不管骑马还是步行,在一块行走时,一般呈平行或半圆形,而不会接踵行走。途中歇息时大家都围着坐;平时搞宴席或者各种聚会也都围着坐;集体野餐时也围着灶火坐。盘腿是蒙古族传统坐式,其形状也是圆形。这也是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习俗。穿长袍的蒙古族,在茫茫大草原上或者在蒙古包里席地而坐是很自然的。对不断游牧的民族来说,带椅子板凳迁移会增加很多负担。从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看,一位蒙古贵妇,盘腿坐在半圆形地墩上,头戴红缨笠子冠,身穿有马蹄袖乳白色长袍,肩围扎哈,耳垂大环,华丽壮观;其后的英俊青年贵族,头戴珠顶浑脱帽,身穿紫红色长袍,腰系黑色革带;周围的男女很多都盘腿而坐。
       古代蒙古语qurilta即“聚会”,其词根为quri-“聚”。从这一词干派生出qorim/qurim“聚会、宴会、婚宴、婚礼”等词。而古代的qurilta现在演变为qural即“会议”。这些词的词根与上述qoriyan/qomγan或库伦的词根同源,都含有集中的意思。蒙古族聚会都是围着坐的。蒙古汗国的选举也是经过这一大忽邻勒塔(部落首领会议)民主选举产生的。
       6.库伦与独贵和独贵龙 蒙古语独贵duγuyi与库伦意思很接近,有时可以互相替换。独贵具有圆、圆圈,轮、轮盘,自行车,圆的、轮形的、环形的以及独贵或独贵龙运动及其组织等意思。其基本意思“圆圈”是库伦与独贵的共同点,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库伦思维或文化或者是独贵思维或文化都是蒙古族在早期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中崇尚圆圈思维基础上形成的。
       所谓的独贵、独贵龙是19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一种革命组织形式和运动。当时以乌力吉吉尔嘎拉为首的独贵成员,秘密聚会,环坐起来,成一个圆圈形,商量事情,分析敌情,展开斗争。参加该组织的成员人人平等,讨论某事,全体负责,没有所谓领袖。签名或共同发表文件时签成一个圆圈形,表示共同负责,以便防止暴露其主要负责人。独贵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即库伦文化,以唤醒劳苦大众和反对各种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兵役劳务、贪官污吏为目标并取得过节节胜利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独贵运动和精神当时受到穷苦牧民的拥护并激励他们去斗争。当时鄂尔多斯地区组织了十个独贵,在海骝图庙建立常设机构,轮流值班。
       受独贵或独贵龙组织的影响,后来在蒙古地区出现了最基层行政单位duγuyilang“组”,如qabsurulcaqu duγuyilang“互助组”等。现在还保留着这一名称,如嘎查“村”、独贵龙“组”。此外,其他较小组织形式均称独贵龙,如nam-un duγuyilang“党小组”、surulcaqu duγuyilang“学习组”等。
       六、从蒙古语“库伦”(圆形)考察蒙古族认知思维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较清楚地看到,蒙古族库伦思维、圆形思维或库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是在蒙古族漫长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经济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把人们的认知思维分成圆形和非圆形两类,那么蒙古人的思维属于圆形,或者说圆形思维占主要地位。他们用原始朴实的库伦及圆形思维来认识世间事物和现象,认为最原始最基本的形状是圆形,包括天地、日月星辰、湖泊(蒙古语里也称toγorim,义为圆形水泊)、雨点、冰雹、雪花等等。的确,世间万物中圆形的东西很多!有些圆形东西如蒙古包、牲畜圈等在空间的利用率、承受内外的冲击力(如风力、牲畜冲撞力)以及节省材料等诸方面有其科学性。他们的思维从最初的平面发展到立体,最后上升到整体及完整。于是除了库伦、独贵外,还崇尚b gerengkeyi/b mbürigen“球形”、bütün“完整”、b gem“团、块”。库伦的立体内涵,我们从达斡尔语库伦的引申义“土包”中可见一斑。在蒙古人心目中,圆形、球形是团结、圆满、凝聚力的象征,是任何力量也攻不破的。如蒙古族谚语里有:qoyar kümün ebteyi bol temür küriye metü,/qorin kümün eb ügeyi bol ebderkeyi küfiye metü“两人合犹如铁墙(库伦),二十人不合似颓垣”(库伦)(两个人团结犹如铁壁,二十人不和睦宛如残垣)。这是用库伦来生动地说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与分裂内耗的危险,同时反映了库伦在蒙古族心目中的重要性。又如,cubuiu yabuγsan bars ece/cuγlaju saγuγsan saγaiaγayidegere“群聚的喜雀,比独行的虎强”。家喻户晓的这一谚语也形象地比喻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据文献载,古代蒙古族非常重视duγuyilaqu、toγufiqu、toyilaqu“围绕、转圈”,进攻时提倡绕着“疾弛”duγuyilan dobtulaqu。把事业比作duγuyilaqu üyiles“环绕事业”(《黄金史》);把国家和地区也比作圆形,t g rigeyi yeke ulus-yi t bsitgebeyi“圆国行教平了”(《秘史》§201)。
       蒙古族谚语b t ko-yin kerek bi mbürigen sayiqan“成功的事像圆形一样好”比喻成事像圆形一样圆满。蒙古人名b mbtirigen“圆”、b mbtifigen caγan“圆白”、b mb sayi“圆的昵称”、b mbüge“球”,以及民歌中的奔布来(b mb reyi)、波尔(b gere腰子,宝贝儿)等反映了崇尚圆形的文化。
       蒙古语küriyelekti至少有“围起、圈起和拥护”两个义项,其中拥护是其引申义。这是依据古代古列延制,首领被成员围在中央,从而引申出“拥护”这一义项。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库伦文化在蒙古人认知思维中的位置。

0

主题

349

回帖

4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4
发表于 2014-5-15 10: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库伦旗是我们的家园

3827

主题

48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47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4-5-16 09: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写的真的很不错

0

主题

330

回帖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8
发表于 2014-5-17 06: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代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4-4-24 04:28 , Processed in 0.17779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