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库伦旗:治沙治沟30年,绘就生态文明路
中国林业网5月4日讯冬日,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寒风中俯瞰山梁沟壑间,眼前是库伦持续30余年绘就的生态蓝图。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0多年来,库伦旗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通过连年的水土治理农田建设大会战,建起了从流域上游到下游、从坡面到沟底的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进沟,不仅保护改良了水土资源、建设了良好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今,库伦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
“几十年前,山上树木少,植被覆盖率低。因年年水灾,水土流失严重,种一年地还不够孩子们一桌饭。”扣河子镇韩家仗子村农民郭方站在刚刚修好的一段梯田埂旁告诉记者。年过六旬的他,跟着村里治山治沟已经30多年。“现在下再大的雨水也不怕了。水不走、土不跑就能长好庄稼。”郭方指着山坡上修好的一道道梯田感叹道。
库伦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全旗707万亩的总土地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646万亩。水土流失最严重时,库伦地表一年就流走1厘米厚度。30年多来,为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条件,每到秋收后库伦动员全旗18万干部群众义务治山治沟、造田修路种树,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环境就是民生。2011年以来,库伦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封沙育林40多万亩,围封沙化退化草牧场200多万亩。按照产业布局科学用沙49万亩,重点开发沙漠旅游、工矿用沙等,坚持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
“过去满山遍野都是‘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是常有的事,现在粮食亩产平均超过400公斤,多年的治理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目睹家乡面貌今昔变迁的扣河子镇党委副书记金树刚兴奋地告诉记者,在保水、增绿的同时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治理,沙区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现在的22%;南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趋势得到扭转,生态状况大为改善。2017年,该旗发展集中连片荞麦核心种植区10万亩,发展蔬菜种植基地5000亩,千沟万壑、绵延沙海成为出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沃土和特色富民产业的金字招牌。下一步,库伦将不断推进生态建设转型升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zsb/2018-5/image/2018-5-4-3267eb6777d04063bbdb43b4ea059f56.jpg
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zsb/2018-5/image/2018-5-4-24f6cb1ea3eb4e54a502e855283b5ad4.jpg
页:
[1]